|
中醫有“藥食同源”之說。早在原始社會,人類在寻觅食品的進程中,就發明了有些食品,既可作為食品充饥,也可作為藥物治病。厥後颠末進一步的實践,一些養分价值不大、醫治感化较着的種類被分了出来,成為治病的中藥。“神农尝百草”的典故,說的就是神农發明五谷和中藥的故事,後被人尊称為“炎帝”和“藥王”。
因病而膳,谓之食疗
王晓鸣認為,食疗是中醫防治疾病的法子之一,它以中醫學理论為引导,拔取具备藥用价值的食品,因病随證施膳,疗疾祛病,促成病愈。
王晓鸣先容,我國最先的一部藥學專著《神农本草經》,共收载藥物365種,此中“食藥物”有50種摆布,包含米谷、橘柚、鱼虫、禽壯陽保健食品,、肉等,阐明在汉朝已充實必定了這些食品的藥用价值。唐朝孙思邈以“五味”和“五脏”為焦點,在《备急令媛要方》中提出“夫為醫者,當须先洞晓病源,知其所犯,以食治之,食疗不愈,然後命藥”,把食疗作為醫治疾病的首選方案,對食疗作了切當的评价。唐朝還呈現了一部以食疗定名的藥學專著《食疗本草》,固然该书早佚,但其有關内容被儿女著作所援用。
明朝李時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书中記录了除数以百计的藥用食品外,另有很多食疗方,出格是采集挑選了粥食63種,堪称是粥養食疗大集成。如粳米粥、粟米粥、粱米粥利小便、止烦渴、養脾胃;赤美白針,小豆粥利小便、消水肿、辟邪疠;绿豆粥解热毒、止烦渴;薏苡仁粥除湿热、利肠胃;羊肝粥、鸡肝粥补肝虚、明目等。李時珍评价道:“古方有效藥物、粳、粟、粱米作粥,治病甚多。”清朝曹慈山《老老恒言》對粥的阐述得更加细致,指出“粥能益人,老年尤宜”。
王晓鸣還举荐,浙江民間傳播着的很多食疗方,如泥鳅煲醫治肾虚而至小儿遗尿,红糖姜枣茶醫治虚寒性痛經,冰糖炖梨醫治秋燥咳嗽,炒米粥醫治小儿腹泻,八珍糕醫治小儿疳积,葱白水醫治風寒伤風初起等。
食藥同施,谓之藥膳
王晓鸣暗示,現代藥膳是在傳承前人的根本长進一步完美成长的。其界說通常為指在中醫藥理论引导下,将中藥與食品公道组合,經由過程烹饪,建造成具备怪异色、香、味、形且具备保健摄生、防病治病成果的炊事品。
王晓鸣先容,最先将“藥”與“膳”作為一個词组利用的文字記录,见于《後汉书補氣茶, 列女傳》中的“母怜悯天然,親调藥膳”。东汉時代张仲景的《金匮要略》中有甘麦大枣汤醫治脏躁證、當归生姜羊肉汤醫治寒疝腹痛的藥膳記录。
唐朝《承平圣惠方》專設“食治門”,用不動產實價登錄,来醫治28種疾病,并附有食治方,提出食治具备“适情遣病”“宜以食治之”“以助藥力”“以救匆急之要尔”等特色,列述了诸多食疗與藥膳方。元朝忽思慧撰寫的《饮膳正要》記录了很多典范的藥膳,是藥膳成长史上里程碑。明清今後,有關藥膳的著作就更多了,至今在临床中仍有适用价值。源自于民間,收录入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》的“三两半藥酒”就是藥膳方。“三两半”由党参、當归、黄芪各一两,牛膝半两構成,關節痛貼布,具备益气活血、祛風通络的成果,用于气血不和、感觉風湿而至的痹病。在此藥方根本上,按照小我需求,可以加减藥物,也可用“三两半”藥物配方炖土鸡,烹制成“三两半”土鸡煲,合用于体弱乏力,腰膝酸痛者食用。
王晓鸣暗示,若是你想把藥膳引入自家厨房,就從食養起頭吧,即即是家常菜,也是促成康健的糊口方法。而食疗、藥膳则须严酷汐止抽化糞池,按藥膳配方,辨證论治,因病施膳,不成持久肆意食之。
来历 | 中國中醫藥报 |
|